網站地圖關于我們

查看相冊 View Gallery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論顏色與感知第1張圖片

↑《單色房間》,1997,單頻燈具,電器鎮流器,電線,插座,多種尺寸
457字論顏色
我將燈照在白色的墻壁上,逐漸增加光的強度——我們會毫不遲疑地說亮度變了,而不是墻壁的顏色變了。毋需思考,我們便將變化歸結于表面原因,這一表象性認知過濾、約束了我們對于顏色的感知。
在《單色房間》(Room for One Colour,1997)中,我們只看到一種顏色。燈光的波長處于可見光譜的黃色范疇,因此房間中的一切都被納入到黃色之中。正如黑白相片也包容著漸次的灰色,這一黃色空間將綠衫及紫鞋融入單色光場域,其中包容著由黃入黑的豐富過渡。身處這一單色空間,人們的體驗絕然不同,然而最為明顯的影響是使得人們真切地意識到:人的認知是后天習得,換言之,人們會意識到表象認知的過濾作用,意識到我們的視覺并不客觀,同時我們具備在不同的光線下審視自身的能力。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論顏色與感知第2張圖片

↑《單色房間》,1997,單頻燈具,電器鎮流器,電線,插座,多種尺寸
體驗顏色與體驗光線之間是密切相關的。從根本說來,人們對顏色的體驗絕非先天存在,而是經由后天的教化。如同認知與記憶、識別相關,我們與顏色的關系植根于我們的文化土壤之中。以因紐特人為例,他們只有一個詞來形容紅色,卻有許多詞來指涉白色。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論顏色與感知第3張圖片

↑《單色房間》,1997,單頻燈具,電器鎮流器,電線,插座,多種尺寸
我們可以做一個小小的思想實驗。以白色的石灰為例,人們曾經將石灰作為消毒劑來使用:為了防止疾病的蔓延,人們在萬人坑里灑上石灰。醫院用白石灰來刷墻,不久白色便成為純潔的代名詞。在基督教的教義中,白光是具有凈化效果的圣潔之光。正因為如此,基督教教堂建筑(如北歐的教堂)中普遍采用白色的燈光。到了工業化時期(此時,為了實現健康、良善的生活,現代性提出了它的諸多法則),“白色是凈化的顏色”這一觀念已深深植根于我們的文化之中。除此之外,現代主義者認為,開放、潔凈的空間是藝術“尋回自性”(self-realisation)的最佳平臺。想象一下,如果石灰生來是黃色的,那么我們所熟知的白立方(white cube)也許就變成“黃立方”了。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論顏色與感知第4張圖片

↑《單色房間》,1997,單頻燈具,電器鎮流器,電線,插座,多種尺寸
無論在心理學方面還是在關聯性方面,顏色都有著巨大的潛能。盡管人們對顏色的“教化”已達至極點,然而個體對色彩的體驗卻也是無窮盡的。顏色不以本身而存在,只有人們看見它時才存在。眾所周知,光線反射到視網膜后被感知,才成為人類眼中所看到的顏色。這一原理表明如下一點,即:人們對顏色的分析實際上就是“探究自身”的能力。
本文最初以“457 Words on Colour”為題發表在《跨越間隙》(Bridge the Gap)會議論文集上。
觀照自己的感知
在戶外運動界我絕對是個永遠的新手,但只要接觸幾次類似的地形,我還是能摸索出門道。比如,估算出山坡的高度與傾斜度、推測出登山耗時、合理利用天氣等。面對城市景觀時,我能融入其中——不是作為形象,而是作為空間——并有所感悟。我領悟到了什么?是自然嗎?自然本身毫無本質可言,自然之中也沒有亟待揭示的奧秘。我并不是在接近我自身之外的什么本質,說到底,自然本來不就是文化的產物嗎?所以,毋寧說是我將自然養成為景觀。我領悟到了自己同所謂自然的關聯,換言之,我在特定空間內的感知與適應能力得到了激活。因此,放眼自然,其中并無任何現成事物,惟有我自身同空間的關聯,或者這些關聯的方方面面。觀照自然時,我們的目光已非肉眼。所以,不存在真實確鑿的自然,只存在你我建構的自然。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論顏色與感知第5張圖片

↑Spiegel tunnel,testament,柏林,2011
觀照自然,目光使之成為意象,你可以將這種意象稱作景觀。美術館向我們展現其為一個藝術場所。時至今日,奢談客觀自主的環境已無意義,不僅是和我們面對面的藝術作品,也和普遍意義上展覽以及美術館在社會中的位置有關。承認這一點,意味著人們關于觀察與定位的觀念已然發生改變,在諸多領域皆然。如同在物理學中,人們已經無法用時空中的因果關系來描述亞原子粒子。調動觀者的整合能力(其實就是觀看活動),使之成為美術館功能的一部分,觀看的重點便從藝術作品轉向了參觀體驗本身。美術館布置、陳列藝術品,更重要的是,它還組織、引導人們觀看藝術品的方式,使自然成為景觀。我們必須承認體驗本身就是觀看活動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確保觀者清楚明白地觀照到這一體驗。如此,才能打破美術館的成見:存在著真正的自然,用心尋找就能發現它。否則,我們就無法觀照自身的感知,也無法反思自身、審視自身同空間的關系,美術館的社會化潛能也就無從發揮。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論顏色與感知第6張圖片


↑Spiegel tunnel, testament, 柏林, 2011
本文原載于奧拉維爾·埃利亞松《73號計劃》宣傳冊頁(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01年) 翻譯:何磊

關于奧拉維爾·埃利亞松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1967年出生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一個普通家庭,小時候的藝術熏陶來自他作廚師同時也是名業余藝術家的冰島籍父親,而他的母親則是當地的一名裁縫。父母離異后,埃利亞松和熱愛藝術的父親一起搬到了冰島生活,那里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塑造了埃利亞松敏銳的感知力,對他日后的創作影響深遠。
埃利亞松真正的創作早在藝術學院學習期間就已經開始了,1993年他創作了一件與彩虹有關的作品—《美麗》(Beauty),通過噴射的水霧與光線作用使觀眾在特定角度看到彩虹的光暈,感受不同的光色魅力。當然這件作品現在看來似乎并不成熟,技術難度相對于他以后的作品也不可同日而語,但卻明確地向世人顯露出埃利亞松今后藝術道路的方向。
暫存性或者說瞬間的體驗也是埃利亞松所關注并在作品中試圖探討的。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處于變化中,偶發或者臨時性的。而且不同于平靜的對視式的傳統觀看方式,埃利亞松的作品往往需要全方位的身心體驗,很多時候需要觀眾進入作品內部,在感受作品的同時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這種互動對于埃利亞松作品的實現度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其作品的絕妙之處就很難發揮出來。
正像埃利亞松自己所說的那樣:“我的作品不僅僅是對自己的表達,同時也關乎所有人,我通過自己的作品邀請人們進入我的世界,希望借此喚起他們對自身世界的領悟!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論顏色與感知第7張圖片

via:archcollege.com

專筑糧倉——互動式資料分享平臺

匯集眾多高價值的設計資料,在這里,您可以和千萬網友分享自己手中的文檔,專筑將同您一起構建全球最大的設計資料庫!

糧倉資料2群new:204369168  
專筑糧倉資料2群

學習,交流,群分享定期更新大量資料
【專筑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本網站注明“來源:專筑網”的所有內容版權屬專筑網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如未標明來源或作者,均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致電,我們核實后將盡快刪除。

專于設計,筑就未來

無論您身在何方;無論您作品規模大;無論您是否已在設計等相關領域小有名氣;無論您是否已成功求學、步入職業設計師隊伍;只要你有想法、有創意、有能力,專筑網都愿為您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

投稿郵箱:submit@iarch.cn         如何向專筑投稿?

掃描二維碼即可訂閱『專筑

微信號:iarch-cn

登錄專筑網  |  社交賬號登錄:

 匿名

沒有了...
評論加載中,請稍后!

室內 (3002 articles)


室內設計 (638 articles)


丹麥 (224 articles)


色彩 (71 articles)



91精品国产欧美一区|激情久久久久影院老熟女|亚洲一本一道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网站